2015-9-10 21:00 | 发布者: 梒小婵
混音中的频谱平衡指的是信号所包含的频率成分在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内具有相对的声能,在频谱上该信号可以呈现出均等的幅度。通常,我们使用均衡器对特定的频率进行提升或衰减,以此突出低电平细节以及滤除一些不需要的成分。因此,均衡器成为了改变声音频谱平衡的主要工具。然而事实上,所有的电子设备都会对通过其内部的信号频率或多或少的产生改变。我们可以将这种改变分为“主动改变”和“被动改变”“两种情况,比如在均衡器的作用下,信号所发生的改变可以理解为主动改变;而像录音时话筒前置放大器对信号的改变就属于被动改变的范畴了。虽然有时候这种改变是极其微小的,但是依然可以带来令人愉悦的特殊音色效果,有时候却能将产生的谐波成分和原始信号叠加而产生失真。那么作为制作者,我们应该能够分辨出每种声频设备对信号所作出的改变,以便对该信号进行频率上的修整,创造出符合制作条件的音色。通过积累的音频处理经验,以及对听音结果和控制参量之间对应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制作者对音质关键属性方面和细节的识别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具有相当经验的制作者可以凭借听力(物理测量手段只能作为参考)识别重放声音的频谱,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其特征化,以求最大限度的符合音乐风格本身的需求。比如一个摇滚乐的套鼓和爵士乐的套鼓在制作中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我们必须通过听觉去判断两种音乐风格在频谱平衡上的差异,最终制作出与音乐相吻合的频谱特征。也一点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所谓的均衡调节技巧根本不具有实际作用,几个固定参数绝不可能满足所有音乐风格的需要。我们所追求的正确平衡绝不仅限于频谱能量平衡,通常也包含了趣味性和个性的施展。为了达到这个目地,每一位制作者都应该积极提高自身在频率辨别上的能力,并充分理解频率平衡与均衡器物理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制作项目和所追求的音色目标,将制作思路贯穿于整个工程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使用频谱分析仪,比如进行前期录音时以实时状态显示单传声器的频谱平衡、多传声器的总体频谱平衡,或者在后期混音时查看多轨信号平衡等等。这是常见获取乐器频谱成分以及平衡信息的途径,很多人以此作为平衡处理的依据。然而非常遗憾,频谱分析仪并不能帮助我们获得用于实际信号的均衡量。因为声频信号表现为谐波、泛音在频率和幅度上的连续波动。这种波动随着频率响应快速更新,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因此我们很难获得谐波幅度的准确读数以及声频信号细节。有人曾尝试通过截图的办法获取某一时间内的频谱图,显然这种办法是存在很大缺陷的,一张截图不可能反映出足够时间内声频信号的整体频谱包络。也有人尝试使用提高时间分辨率的办法,然而这样做的后果是降低了频率的分辨率。 因此,物理测量手段只能够作为一种参考,最终确定信号均衡量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听觉系统。此外,提高频率分辨力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避免在实际操作中的盲目性,因为频谱平衡并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一切提升衰减操作都需要建立在听觉判断的基础上。 1图示均衡 31段图示均衡是一件完美的频率分辨训练工具,它包含了“倍频程”和“1/3倍频程”频点。另外由于其恒定的Q值和固定范围的增益/衰减量都能为训练提供稳定的操作环境。因此被广泛运用于标准化的听力训练中。你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品牌的硬件或软件均衡器,这并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例如图1所示为GEQ31V图示均衡软件 2 图示均衡的设计原理 人耳的有效听音频率范围为20HZ~20KHZ,为了便于识别,该频率范围按照特定关系被分为了几个频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频程”。频程的划分采用恒定带宽比的方式(频带上限/频带下限=频程常数)来表示,“倍频程”和“1/3倍频程”是常用的形式。 倍频程:也被称为1倍频程,当频带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比为2时,就形成一个倍频程,其音高也相差八度。比如500HZ、1KHZ、2KHZ等等都属于倍频程关系。它们之间的比值为2,即相差一倍。 1/3倍频程:当一个倍频程的上限频率与下限频率之间再插入两个频率,使 4个相邻频率比值为1.26倍时,则一个倍频程就被划分为了3个频程,这种频程也就是常说的1/3倍频程。比如1KHZ、1.25KHZ、1.6KHZ、2KHZ则属于1/3倍频程关系。它们之间的比值为1.26,即相差1.26倍(近似值)。 31段图示均衡器就是利用上述原理设计的,因此也被称为1/3倍频程均衡器。按照“倍频程”和“1/3倍频程”关系,均衡器的频率调整点从低到高分为:20HZ、25HZ、31HZ、40HZ、50HZ、63HZ、80HZ、100HZ、125HZ、160HZ、200HZ、250HZ、315HZ、400HZ、500HZ、630HZ、800HZ、1KHZ、1.25KHZ、1.6KHZ、2KHZ、2.5KHZ、3.15KHZ、4KHZ、5KHZ、6.3KHZ、8KHZ、10KHZ、12.5KHZ、16KHZ、20KHZ等共31个频点。其中要求掌握的倍频程分别为:63HZ、125HZ、250HZ、500HZ、1KHZ、2KHZ、4KHZ、8KHZ、16KHZ等九个频点,以及该范围之内的1/3倍频程频点。 3基础训练方法 九个倍频程是整个训练系统中的基础训练,由于1/3倍频程的识别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因此一定要将倍频程练习到能够准确识别为止。基础巩固之后再以倍频程作为参照开始识别1/3倍频程。按照频谱分布规律,我们只要能分辨出当前频点位于两个倍频程之上或之下就可以了。比如2KHZ、4KHZ、8KHZ、16KHZ这组频段中,2KHZ和16KHZ为基础的倍频程,依据这两个参照频率,比2KHZ高的频率可以判断为4KHZ;那么比16KHZ低的频率则为8KHZ,其他频段以此类推。 该训练的关键点就在于每天坚持有规律的短时间练习,或者每周固定次数的练习。每次训练时间保持在10—15分钟为宜,这样可避免时间过长所导致的听觉疲劳。另外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听音,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过长的练习时间反而会适得其反,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听音方式。如果想延长训练时间,可以按照45—60分钟的上限进行调整,这个时限是公认的有效练习时间。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坚持有规律的短时间训练所取得的效果要比偶尔长时间训练要有效的多。不可否认,这种坚持需要的是毅力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4粉红噪音训练 (点击下载无损粉红噪音WAV) 从平均时间的角度来看,粉红噪音在每一倍频程具有相等的能量。在以对数为刻度的频谱上其频响曲线为平坦的直线,由于听觉系统对频率间呈对数关系的倍频程相比于线性关系更敏感,因此粉红噪音从低频到高频在听感上具有等量的平衡感。比如50HZ~100HZ和1KHZ~2KHZ这两组倍频中,其频率差分别为50HZ和1KHZ,然而听觉系统能感知到的两组频率范围却具有相同的音程,而这两组频率范围在粉红噪音上就具有相等的能量。利用该特性进行训练,可以确保当前频率变化与其他频率变化听感上保持一致性。 5录音资料训练 录音资料一定要选择CD品质、具有良好频谱平衡、高质量的录音资料。任何有损格式,比如MP3、WMA等都是不能用于训练的,即使经过格式转换也不符合训练要求。因为有损格式已经不具备线性声音特点,其听感会大幅下降,而格式转换并不能弥补所损失的信号。 录音资料的风格类型可以是多方面的,从交响到各种协奏、重奏、流行、摇滚、爵士、甚至人声。尤其是人声中具有倍频程频率的元音可以辅助对频率的识别,比如250HZ的“呜”音、500HZ的“喔”音、1KHZ的“啊”音等等。由于每个元音中存在共振峰频率,可以帮助你记忆该频率特性,而不是将频率的感知停留在抽象的数字上。 使用录音资料训练,可以通过Bypass(旁通)功能切换对比每一频点的频率给音乐或乐器所带来的声音变化。还可以从影响乐器特性倍频程入手依次试听其增益或衰减的效果变化。比如125HZ可以影响BASS或定音鼓的低次谐波;8KHZ可以影响镲类乐器的谐波等等。而且你会发现,有些乐器在这些频段经过增益衰减会表现出不同的混音特性,比如8KHZ可以使弦乐更突出,这也是母带处理阶段将均衡用于混音微调的原理。通过训练你还会发现很多关于均衡的应用技巧,而不是一味的照搬所谓的均衡调节技巧来做简单的重复工作。要知道,即使同样的制作设备,根据混音方案的不同,其调整参数也会随之变化,真正的优秀制作者是可以跟随制作素材的具体要求进行工作的,而进行频率听觉训练的实用目地也正在于此。 6训练中的一些建议 由于我们已将分辨练习的频率范围限制在了63HZ~16KHZ,因此可以按照倍频程将该范围分成若干频段进行训练。比如63HZ~125HZ为一个频段,或者125HZ~250HZ为一个频段,以此类推。你可以同时选择一个或多个频段进行训练。很显然,频段越多,意味着分辨难度也将越大。建议初学者从单一频段入手,逐步扩展,不要急于求成,完成一个频段之后在扩展下一个倍频程。 在训练初始,最好使用粉红噪音做练习,等完全适应之后再用音乐做进一步的练习,这样能有效降低分辨难度。当用音乐做练习时在63HZ~250HZ会存在低频分辨的困难,尤其在进行1/3倍频程分辨时,这种困难尤为明显。导致这种困难的原是多方面的:首先,音乐的频率是随时变化的,并且其低频电平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第二,所使用的声音重放系统由于频率响应的原因,无法准确重放该部分频率成分。第三,室内听音环境存在声学缺陷,从而干扰听音的准确性。 使用耳机可以解决声学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然而不是所有的耳机都具备平直的频率响应。因此建议使用一些专用耳机进行听音训练。比如Audio-Technica(铁三角)AMT M50、beyerdynamic(拜亚动力)DT770 pro、sennheiser(森海赛尔)HD600或HD650、sony(索尼)MDR7506或MDR7509 对于任何频率而言,较大的增益要比较小增益容易识别,比如相对于+12dB和+3dB,显然前者更容易被识别。那么提升和衰减同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建议从较大提升的频率入手,熟练之后再逐步衰减。当分辨衰减频率时,你可以使用旁通切换来对比。这样,每一次的切换都像从正常位置提升起来一样。 当开始任何一个新的频段训练时最好都从粉红噪音入手,然后再采用不同风格、不同乐器的录音素材进行推进练习。训练时所采用的素材种类越多,适应不同听音环境的能力也就越强。 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时间概念非常重要,你必须准确快速的对频点做出判断并实施操作。因此,在训练中也应该对分辨的时间加以控制。通常,第一反应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而花费很多时间反复思考的结果其错误机率却很高。 总结:频率分辨训练可以为录音或混音工作提供符合逻辑的声音评估、处理规范,从而做出与声音相吻合的技术处理,使最终音响效果符合所制作项目的艺术化需求。这其中的处理结果是由耳朵经过判断决定的,而不是依靠具体数字参量得出的。 |
|雷鸾编曲(原编曲186) ( 蜀ICP备2021031672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2202511082-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221165
GMT+8, 2024-12-4 0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